中国春节的来历是什么?
中国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底蕴。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无论城乡,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声笑语,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那么,这个被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节日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
春节,俗称“过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据记载,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新希望。
春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春节的起源,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其中最为流传的一种是关于“年兽”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年春、夏、秋、冬都会下山觅食,尤其是到了腊月三十这天,它会闯入村庄,残害生灵。人们为了躲避“年”兽,每年此时都会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然而,有一年腊月三十,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村里。尽管村民们都在匆忙逃难,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还是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一同上山躲避。老人却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半信半疑,但还是继续劝说无效。
半夜时分,“年”兽果然闯进了村庄。当它来到老婆婆家时,发现这家与往年不同:门上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当它准备靠近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吓得它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家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老婆婆这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古代有一种怪兽叫做“夕”,被玉帝贬到人间后变成了一只大怪物,在原始森林中生活。有一天,夕醒来后,发现四周一片寂静,肚子空空,便跑向村庄觅食。它吃光了村里的家畜,甚至开始吃人。村民们苦不堪言,却无力反抗。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两样东西:红色和响声。于是每年腊月三十,家家户户贴红对联、放鞭炮,以此来驱赶夕。
还有一种传说,认为春节与古代观象授时有关。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人们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这时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因此,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的岁首具有重要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春节名称的演变
春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在先秦时期,春节被称为“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做“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代,则一直叫做“元旦”或“元日”。
直到辛亥革命后,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议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然而,这一命名并没有立即得到执行。直到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才正式决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正式被命名为“春节”。
春节的习俗与活动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贺新春的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传统的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红色的对联,寓意着辞旧迎新、迎祥纳福。
放鞭炮:放鞭炮也是为了驱赶“年兽”或“夕兽”,以求来年平安吉祥。现在虽然很多地方出于环保考虑限制放鞭炮,但这一习俗仍然深入人心。
吃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表达新年的祝福和
- 上一篇: 妙艺手工:创意无限,DIY步骤大揭秘
- 下一篇: 电信话费余额快速查询方法
-
元宵节来历的50字简述该怎么写?资讯攻略11-06
-
冬至的来历是什么?资讯攻略11-14
-
压岁钱背后的传奇故事与美好寓意资讯攻略11-13
-
春节的别称及含义是什么资讯攻略10-30
-
元旦的来历是什么?资讯攻略11-24
-
正月十六是什么特殊日子?资讯攻略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