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汉字的造字方法都有哪些呢?

汉字的造字方法都有哪些呢?

2024-11-06 16:47:09

汉字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造字方法都有哪些呢? 1

汉字的造字方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六书之首,就是象形法。象形字当中,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以示为大。而隶书以后字形才变成现在的样子。“上”“下”二字,长横在上就是“上”的意思,长横在下就是“下”的意思。而“牛”“羊”等字,都是根据实物的形体线条来描绘的。

汉字的造字方法都有哪些呢? 2

指事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类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用指事法造字,这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这种方法还不能普遍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字形。

会意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汉字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满足表示的需要。因为有些意义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达出来,于是古人就采用了会意的造字法。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几个独体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独体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如“武”字,是“戈”和“止”的合字,戈为古代的一种兵器;止指脚;武意为持戈而行,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据《说文解字》,“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之意。

形声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为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用形旁(也称义符)表示意义类别,用声旁(也称音符)表示读音。如“江”“河”二字,本来是水流的名称,用“水”(氵)作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水有关;“工”“可”二字作为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有些形声字,经过长期的演变及汉字改革,已不能明显地看出它的形旁和声旁了,如“朋”,原来写作“鳳”,象形字,像鸟形。但到小篆就变成两个“月”字了。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转注法就是互训,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释。如《说文解字》:“考,老也。”“老,考也。” 北宋沈括认为“转注”是指两个字为部首相同、读音相近、可以互相解释的字。如“老”字和“考”字,就是这样。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如“顶、颠”,“颠”就是头顶的意思,“顶”也是头顶的意思。它们既有意义相同之处,又有形体相异之处,成为客观存在的互为说明的字。但历史上对“转注”之说,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转注”就是互训,也有人认为“转注”就是反切。历史上各家对转注的不同论断,其中“互训”说,比较普遍被人接受。唐代颜师古认为“转注”就是“语意相受,谓之转注”,“甲乙二字,其类相属,可以互释者也”。如“老”可释为“寿老”,“寿”可释为“老”;“考”可释为“老”,“老”可释为“考”。

假借法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如“令”,本意是发号施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如“而”本是胡须的样子,后借作连词“而”用。此外如“求”的本意为皮衣,后借为“请求”;“往”的本意为“乌鸦”,后借为“来往”之“往”等等。当一个字被借作他用时,为区别起见,人们会在原来的字上加一个偏旁部首,造出一个新字。这样,汉字的数量就越来越多了。据考证,秦汉时期,每年新造的汉字大约有一千个左右。到了魏晋南北朝,汉字的数量就突破了一万大关。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