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是指哪种食物?

《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是指哪种食物?

2024-11-17 17:38:10

《水浒传》中,武大郎这位经典角色以卖“炊饼”为生,这一细节不仅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更在无数改编的电视剧、电影中得以延续,深入人心。然而,许多人或许会有一个误解,认为武大郎所卖的“炊饼”就是我们现在街头巷尾常见的烧饼。事实上,这个看法并不准确。那么,武大郎卖的“炊饼”究竟是什么食物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谜团。

《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是指哪种食物? 1

首先,我们需要从小说《水浒传》中的原文出发,找到关于“炊饼”的详细描述。在小说中,武松曾对武大郎说:“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这里有两个关键信息点:一是“炊饼”是按扇(笼)来卖的,二是提到了“笼”,暗示这是一种需要蒸制的食物。

《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是指哪种食物? 2

东汉时期的刘熙在其著作《释名》中对“饼”这一食物做了详细的解释:“饼,并也,溲麦使合并也。”也就是说,饼是将水和面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食物,最早都是叫饼。根据做法的不同,饼的叫法也不同。比如,火烧而食者称为烧饼,水瀹而食者称为汤饼,蒸笼而食者则称为蒸饼。

《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是指哪种食物? 3

那么,结合上述信息,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武大郎卖的“炊饼”很可能就是蒸饼。蒸饼这一称呼,早在汉代就已经存在,指所有利用汽蒸法加工的面食,包括死面饼、发面饼、实心饼、包馅儿饼等。在《晋书·何曾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这里的“蒸饼”是发面饼,表面能够裂开十字纹路,说明当时的面粉发酵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然而,为何蒸饼后来又被称为“炊饼”呢?这与宋朝的一个避讳制度有关。据宋朝词人周密所著的《齐东野语》记载:“昔仁宗时,宫嫔谓正月为初月,饼之蒸者为炊。”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祯与正、蒸同音,为了避仁宗的讳,将正月改为了初月,将蒸饼改为了炊饼。所以,武大郎卖的“炊饼”,实际上就是蒸饼。

至于“炊饼”的具体形态,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窥见一斑。在《水浒传》的描述中,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炊饼”的形状和口感,但结合其蒸制的工艺,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它应该是一种类似于现在馒头的面食,只不过可能在形状上略有差异。

而到了现代,特别是在山东等地,“武大郎烧饼”这一美食已经颇有名气。然而,这实际上是后人根据《水浒传》中的描述,结合当地的饮食习惯,进行的一种创新。真正的“武大郎炊饼”(或蒸饼),应该是没有馅的,且是蒸制而成的面食。而现代的“武大郎烧饼”,则往往是金黄酥香、造型美观,有的还会加入芝麻、胡椒粉等调料,使其口感更加丰富多样。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代人对“馒头”和“包子”有着明确的区分,但在古代,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据宋代高原《事物纪原》卷九记载,馒头是诸葛亮为改变蛮地习俗而发明的,将当地以人头祭祀出兵的习俗改为以猪羊肉为馅儿、外裹以面的“曼头”祭祀。所以,馒头从诞生之初,就是一种有馅儿的面食。只不过,与今日我们所说的“包子”相比,古代的“馒头”可能更偏向于圆滑的半球形,而包子则表面有捏褶儿。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炊饼”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使得这一食物更加富有传奇色彩。比如,有说法认为,“炊饼”之所以能够裂开十字纹路,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特殊的材料或者经过了特殊的处理。然而,这些说法大多缺乏科学依据,更多的是人们对这一食物的喜爱和好奇所引发的想象。

总的来说,武大郎卖的“炊饼”实际上就是古代的蒸饼,是一种蒸制的面食,类似于现在的馒头。虽然现代人对它的称呼和做法已经有所改变和创新,但这一食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却依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

通过对“炊饼”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历史和文化时,要保持敬畏之心和探索之心,不断学习和成长。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炊饼”这一传统食物或许已经不再是人们日常餐桌上的主角。但是,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却是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水浒传》中的那个场景:武大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卖着“炊饼”。这个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故事的场景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气息和市井风情,更让我们对“炊饼”这一传统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探索和发现更多关于中华文化的秘密和宝藏。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