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鬼节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神秘来历故事
鬼节,也被称为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这一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民俗活动,其来历充满了传奇色彩,融合了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等多种元素。
鬼节的道教起源
鬼节的道教起源与三元节有关。在道教中,有三位重要的神祇,分别为天官、地官和水官,这三位神祇各司其职。天官主赐福,正月十五是其诞辰,人们称之为上元节;地官主赦罪,其诞辰在七月十五,人们称之为中元节;水官主解厄,其诞辰在十月十五,人们称之为下元节。因此,七月十五也被称为中元节,这一天被认为是地官大帝赦罪解厄、鬼门大开之时。
据道教经典《太上三官经》记载,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众生皆由天、地、水三官统摄。中元节这天,地官大帝会拿出众生的薄籍,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画赦罪免刑。太乙救苦天尊也会广开宏恩,大赦地狱,慈法普施,广度鬼魂。因此,阳间的生人会在这一天为自己的已故亲人朋友烧纸祭祀,诵经超度,希望他们在阴间能过得好一些。
鬼节的佛教渊源
鬼节的佛教渊源则与《佛说盂兰盆经》中的一个故事有关。故事中,目犍连(又称目莲,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修行得道后,以道眼观看世间,发现自己已经故去的母亲竟然投生到了饿鬼道中受苦,喉咙细小不得饮食,皮骨相连,瘦弱不堪。目犍连见状悲痛不已,马上用钵盂盛了饭菜给自己的母亲送去。然而,他的母亲得到了儿子送来的饭菜,却伸手去抓着吃时,饭菜还没入口就直接化为了火炭,什么也没吃到。
目犍连悲痛万分,去向佛祖求助。佛祖告诉他,他的母亲罪孽深重,不是他一个人可以救度的。在这一日,一切的圣众,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有何种成就,一切的菩萨比丘,皆同一心受食,所有圣众具足清净,其功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议。而有以此供养,供养此等自恣僧的人,他的现世父母及六亲的眷属,都可以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目犍连听后,按佛的方法,在七月十五日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其母亲当日就脱离了恶鬼道,得转他生。
后来,信佛的人们也将七月十五称作了盂兰盆节,并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这一节日不仅是对亡灵的祭祀,更是佛教中孝道的体现。
鬼节的民间传说
除了道教和佛教的渊源外,鬼节在民间还有许多传说和习俗。传说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地府的新年,从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十五,地下的鬼魂会放假回家游玩。在阳间的亲人会备好物品,积极准备迎接已故先祖,对其进行缅怀。因此,农历七月十五也被称为鬼节。
在民间,鬼节不仅是祭祀亡灵的日子,还有许多其他活动。例如,放河灯是鬼节期间常见的活动之一。河灯通常是在底座上放蜡烛或灯盏,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祈祷与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据说,从阴间到阳间的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是一件善事,是对亡灵的祈福和慰藉。
此外,民间还有祭祖、面塑、做茄饼、祈丰收等习俗。祭祖是鬼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先祖,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敬意。面塑则是民间妇女在鬼节期间的一种手工艺活动,她们会根据家庭实有人数捏制花馍,送给不同辈分的人以示祝福。做茄饼则是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在中元节这天的一种传统美食,用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而成。祈丰收则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活动,人们会在这一天焚香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
鬼节的禁忌与习俗
鬼节不仅有许多传统的习俗活动,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禁忌。由于这一天鬼门大开,阴气最重,因此人们需要格外小心。例如,在路边看到硬币不要捡,因为它可能是人故意遗弃的霉气;晚上走夜路时听到有人喊名字不要轻易回头;不要随便许愿;吃饭时不要把筷子插在饭上等。这些禁忌都是为了避免招惹晦气和灵异事件。
在鬼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习俗活动来祭祀亡灵和祈求平安。例如,烧纸钱、焚香祭祖、上坟扫墓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亡灵的缅怀和祭祀,也是对未来生活的祈愿和保佑。同时,人们还会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来放松心情和驱除邪气,如看花灯、赛龙舟等。
总的来说,鬼节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它不仅是对亡灵的祭祀和缅怀,更是对生命和未来的祈愿和保佑。通过这一节日的庆祝和习俗的传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 上一篇: 制作椒盐玉米的美味方法
- 下一篇: 想知道《和平精英》里如何打造个性脸庞?教你轻松捏脸技巧!
-
揭秘嫁衣背后的惊人真实故事,你了解多少?资讯攻略03-25
-
揭秘合气道背后的鲜为人知故事资讯攻略10-28
-
中元节惊魂禁忌:夜幕降临后何时不宜踏出家门?资讯攻略04-02
-
揭秘:金箍棒的神秘起源与传说!资讯攻略02-07
-
揭秘彝族火把节的神秘起源故事资讯攻略11-19
-
汉字背后的奇妙起源故事资讯攻略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