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中国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中国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2024-10-31 13:27:08

中国过年风俗有哪些

中国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1

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这一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最热烈的情感和美好寄望,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中国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2

起源与历史

春节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期,中国便传承着以立春岁首祈年祭祀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其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是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古人深信天地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天地神灵与祖先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人们的一切皆来自于天地与祖先的恩赐。在岁首举行祭祝祈年活动,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表达对神灵与祖先的崇敬和感德。

春节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如买年货、扫尘、贴年红、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禳灾等。这些习俗许多都流传至今,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节日时间与准备

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

“小年”是过年前忙年的开始与伏笔,并非指节日。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为小年,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节日习俗

扫尘

开展年终大扫除,以期驱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吉祥和平安。扫尘是中国人在年前必做的一件事,寓意着辞旧迎新,万象更新。

贴年红

贴年红,包括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窗花等,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倒(到)”。年画则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价值。

吃年夜饭

年夜饭是春节最热闹、最重要的一餐。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美好时光。年夜饭丰盛多样,有鱼、有鸡等寓意吉祥。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吃鸡寓意“大吉大利”。吃年夜饭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和美好。

守岁

人们通常在除夕夜通宵不睡,等待新年的到来。守岁的意义在于团聚和祈福,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守岁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放鞭炮

放鞭炮是为了庆祝新年到来,驱赶不好的事物,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在春节期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听到鞭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长辈给晚辈分发压岁钱,以祈祷他们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古人借这个习俗来表达来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发生。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狮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庙会一般在春节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