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冬至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冬日盛事

冬至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冬日盛事

2024-11-04 19:41:06

冬至,岁暮天寒,静候春归

冬至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冬日盛事 1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冬日盛事 2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1小时20分,杭州市为10小时12分,北京约9小时20分,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只有7小时34分。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开始“进九”。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而在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这日,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之后,气温逐渐下降,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冬。自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根据气象资料,每年数九期间,往往最冷的时段在“三九、四九”,民间也有“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说法。

冬至后,中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冬季节气,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在古代民间形成了冬至日吃团圆饭的习俗,以此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时还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冬至日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冬至不仅是冬季的重要节气,也是大吉之日,应该值得庆贺。

关于冬至吃饺子的由来,据说与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他看到寒冬时节,百姓衣不蔽体,很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在冬至这一天,北方人会吃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寓意着团圆和美满。而南方地区则有吃汤圆的习俗,象征着团圆和和谐。此外,还有吃羊肉、吃年糕、吃冬至面等习俗,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冬至还是一个祭祖的节日。在中国古代,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祭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这种祭祖习俗在南方地区尤为盛行,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前往祖先的墓地或祠堂进行祭拜。通过祭祖活动,人们不仅缅怀了祖先的功绩和恩德,也增强了家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冬至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时节。中医认为,冬至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期,此时阳气初生,阴气渐退。因此,冬至养生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