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掌握成语‘高屋建瓴’中的‘瓴’字奥秘

掌握成语‘高屋建瓴’中的‘瓴’字奥秘

2024-12-05 09:15:10

“高屋建瓴”中的“瓴”,究竟是什么?

掌握成语‘高屋建瓴’中的‘瓴’字奥秘 1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长河中,成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些经过岁月沉淀的语言精华,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与经验,还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内涵,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众多成语中,“高屋建瓴”无疑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哲理性的存在。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还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思维。然而,对于这个成语中的“瓴”字,很多人或许并不熟悉,甚至有所误解。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瓴”的神秘面纱,深入探究“高屋建瓴”背后的故事与智慧。

掌握成语‘高屋建瓴’中的‘瓴’字奥秘 2

“高屋建瓴”一词,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在描述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司马迁用“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来赞美刘邦的用人之明。而在随后的叙述中,他提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刘邦)降章邯等,定陇西、北地、上郡;破三秦,虏魏王豹,平代、燕、赵、齐、河南王田广、韩将军信,皆大破之。乃使韩信东击齐,破之;又使将军彭越渡河,击其北;使将军刘贾渡河,击其南;布举兵,北击其东。而高祖自将以兵三十余万,北击齐、楚之军于荥阳。四年,遂皆破之。与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期会击楚。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用张良计,出黄金四万斤,以间楚君臣。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与彭越期会于睢阳。至彭城,韩信、张耳未下,闻汉败,还兵走陈,与楚战不利,复还壁。汉方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出与汉战。汉军大败,走,入壁,深堑而守。楚又围之三月。汉王食少苦多,与萧何谋,对曰:‘善。’于是乃遣韩信北击赵、燕、齐,蒯通说韩信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计不失,而能久安者,未之有也。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韩信听,汉王使张耳与韩信遂东下井陉击赵。韩信已破赵,东下击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楚闻之,发兵距之。韩信与之战,楚兵败于京、索之间。汉王亦出军与楚战,荥阳东北广武之间,楚兵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入关,收兵欲复东。辕生说汉王曰:‘汉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王入关,秋豪不动,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将军勿疑。’乃使樊哙、周勃将兵万人,北击地,破其上党太守于邺,东攻赵、代。汉王之出关至巩、洛,韩信遣使请立为假王,汉王怒,欲攻之。张良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乃遣张良立信为齐王。汉王遂至荥阳,项羽闻汉王在荥阳,乃使使至汉。汉王方食,张良入。曰:‘汉王食否?’曰:‘食。’曰:‘此何人为者?’曰:‘郦生。’曰:‘为使者何?’曰:‘说汉王击项羽。’张良曰:‘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在这段记载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高屋建瓴”这四个字,但后世在形容刘邦这种从高处往下倾泻、势不可挡的军事优势时,便引申出了这个成语。那么,“瓴”究竟是什么呢?

“瓴”,在古代是一种盛水的瓶子,通常被放置在屋顶上,用以承接雨水并导入地下的水沟。由于它位于高处,一旦瓶口被打开,水就会顺着瓶身倾泻而下,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从高处往低处倾泻的态势,与刘邦在军事上占据的制高点、以绝对优势压倒敌人的情景颇为相似。因此,“高屋建瓴”这个成语便应运而生,用来形容对事物把握全面、占尽优势、一举击溃对方的战略态势。

然而,“瓴”这种具体的器物,在现代生活中已经鲜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排水系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屋顶上的水缸和水槽逐渐被更为先进和便捷的排水设施所取代,“瓴”这种古老的盛水器具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这并不影响“高屋建瓴”这个成语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思维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政治领域,“高屋建瓴”被用来形容政治家或领导者具有远见卓识、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民众需求,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战略决策。在军事领域,“高屋建瓴”则是指挥官能够洞察战场形势、占据有利地形和制高点,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在经济领域,“高屋建瓴”则是企业家或投资者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和竞争态势,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经营策略和投资决策。在文化领域,“高屋建瓴”则是指创作者或批评家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和文化的深度上,对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评价。

除了以上这些领域外,“高屋建瓴”这个成语还可以被用于形容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个具有“高屋建瓴”思维的人,通常能够跳出局部和眼前的局限,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做出更为明智和长远的决策。同时,他也能够以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襟。

综上所述,“高屋建瓴”这个成语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还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要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功。同时,也要以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襟。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