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成语‘高屋建瓴’中‘瓴’的含义

成语‘高屋建瓴’中‘瓴’的含义

2024-12-07 13:06:08

高屋建瓴,这一成语源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文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而在后文中,汉高祖刘邦评价郦食其(yì jī)的谋略时,用了“夫高屋建瓴,势不可挡”的表述,意指从高屋上向下倾泻水,形容居高临下的态势不可阻挡。其中,“瓴”字,作为成语“高屋建瓴”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蕴。

成语‘高屋建瓴’中‘瓴’的含义 1

“瓴”,在古代汉语中,特指屋顶上仰铺的瓦片,尤其是最顶端的那一片,也被称为“瓦当”。《说文解字》中解释:“瓴,屋上瓦也。”它不仅是建筑构件的一部分,更象征着建筑物的高耸与稳固。当雨水从屋顶流下,经过层层叠叠的瓦片,最终汇聚于瓴尖,然后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这种景象便是“高屋建瓴”最直观的视觉表达。这一成语,因此被赋予了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深刻含义,常用于形容在战略或局势上占据有利地位,能够轻易地取得胜利或达成目标

成语‘高屋建瓴’中‘瓴’的含义 2

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高屋建瓴”被奉为圭臬。它不仅仅是一种战术布局的智慧,更是一种战略眼光的体现。古代军事家们深知,占据高地意味着拥有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可以更有效地观察敌情,调配兵力,实施攻击或防御。如《孙子兵法》所言:“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即通过巧妙布局,使自己处于主动位置,迫使敌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动。高屋建瓴的策略,正是这一思想的生动实践。

成语‘高屋建瓴’中‘瓴’的含义 3

历史上,不乏运用“高屋建瓴”战术取得辉煌战果的战例。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其军事生涯中多次展现出高超的战略眼光。他在井陉之战中,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少胜多,大败赵军。此役虽未直接用到“高屋建瓴”的字眼,但其战略部署却深谙此道,通过巧妙利用地形,创造了有利的战斗条件,实现了对敌的压制与歼灭。同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北伐曹魏时,也多次运用地形优势,如六出祁山,虽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但其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尤其是利用山地地形进行迂回包抄、奇袭敌后的战术,无不体现了“高屋建瓴”的思想精髓。

除了军事领域,“高屋建瓴”的思想也广泛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在政治上,它启示领导者应具备远见卓识,善于把握时代脉搏,从全局出发制定政策,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经济上,企业家在决策时,同样需要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洞察市场趋势,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文化上,“高屋建瓴”则鼓励创作者跳出传统框架,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思考,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引领潮流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高屋建瓴”并非一味追求高度与优势,而忽视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具体条件,灵活调整策略,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唯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确保最终的胜利。

在现代社会,“高屋建瓴”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无论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治理、文化繁荣,都需要我们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去审视和解决问题。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总之,“高屋建瓴”不仅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任何挑战时,都要勇于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和应对,从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瓴”作为屋顶之巅的瓦片,虽微小却关键,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启迪着未来的方向,让我们在“高屋建瓴”的指引下,不断前行,共创辉煌。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