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遗址的具体位置
元上都遗址探秘:草原古都的辉煌与遗存
元上都遗址,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朝的都城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遗址,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本文将详细介绍元上都遗址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布局特色及现代状况,带您一同探寻这座草原古都的独特魅力。
元上都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闪电河北岸。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依龙岗山,南临上都河(古称滦河),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这片区域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南高北低,由低山丘陵和沙地沙丘构成,海拔高度在1126.5至1281米之间。总体地貌为燕山北麓察哈尔低山丘陵地带,由沙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湿地构成。这种自然环境为元上都的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元上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建。忽必烈在蒙哥汗五年(1255年)受命驻守此地,次年开府营建城廓宫,初名开平府。忽必烈即位后,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称开平府为上都,又名上京或滦京,作为元朝的夏都。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率领重要大臣来此避暑和处理政务,因此元上都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园囿性,并注重防御和宫城的防护。居民区设在城外,突出了此城整体的宫殿性质。
元上都城址布局严谨,分为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外城周长十七里,城内有店铺毗连,宫城约有半个故宫那么大。整个都城为方形,外城每面长2200米,开有4门,并设有瓮城。宫城位于皇城的中部偏北,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由元世祖移取汴梁(开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建于1266年。
皇城在外城东南角,街道整齐对称,多官署和寺庙建筑。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城外东、南、西有关厢,范围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此外,还有一处方圆25公里的大御花园,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元代都城的宏伟气派,又融入了游牧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
元上都作为元朝的夏都,在13至14世纪之间一直是仅次于元大都(今北京)的第二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曾是皇室贵裔宴乐休憩之所,商贾工匠云集,繁荣兴盛。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不仅有从中原来的商人,也有从中亚和欧洲来的商人。这些商人运来各种金属器皿、日用品和为统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而后运走上都地区的畜产品,促进了以元上都为中心的蒙古地区的经济繁荣。
元上都的兴建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上都地区山川雄固,风景优美。据古籍记载:“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山有林木,水有色盐,百货狼籍,畜牧繁息,大供居民之食用。”这样的自然条件为元上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元上都的繁荣时期,这里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也是科技和文化的重镇。早在蒙哥汗时期,开平就设有天文观测所——承应阙。波斯科学家札马鲁丁曾受蒙哥汗委托筹建天文台。1271年,上都回回天文台正式成立(也称北司天文台),忽必烈令札马鲁丁为提点,为元朝国家任命的第一任天文台台长。札马鲁丁研制了许多大型天文仪器并制定了“万年历”,为上都天文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元上都还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
- 上一篇: 中秋节吃月饼:探究这一传统习俗背后的意义
- 下一篇: 掌握红领巾系法,轻松打造少先队员风采
-
寒山寺的地理位置资讯攻略12-01
-
揭秘: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惊人差异资讯攻略11-29
-
探寻《原神》秘境:劫波莲的隐秘位置大揭秘资讯攻略12-02
-
揭秘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神秘差异资讯攻略11-09
-
如何在高德地图上定位自己的具体位置?资讯攻略11-16
-
艾尔登法环:黑刀地下墓地具体位置指南资讯攻略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