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月饼的起源与多样来历

月饼的起源与多样来历

2024-11-09 09:27:09

月饼,这一形如秋之圆月的美食,不仅是中秋节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关于月饼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每一种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与文化寓意。

月饼的起源与多样来历 1

月饼的起源与汉代胡饼

月饼的前身可追溯到汉代的胡饼。胡饼是一种大大的圆形烧饼,做法简单,就是把芝麻撒在面饼上烤熟。因芝麻是西汉时从西域引进的食物,以前汉人叫外族为胡人,所以芝麻最开始叫作胡麻,胡麻做的饼自然就叫胡饼了。据《续汉书》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可见,胡饼在汉代就已经非常流行,是当时的常见食品。

唐代中秋与月饼的形成

到了唐代,中秋节正式形成,而月饼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唐代的长安城内已有制作月饼的铺子。据说,有一年中秋节,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一起赏月时,就吃了圆圆的胡饼。唐玄宗嫌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便提议道:“那就叫它月饼吧。”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它无疑为月饼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唐代和尚圆仁法师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也记载了八月十五的节日习俗:“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这里的饼食虽然没有明确说是圆形的胡饼,但它肯定是中秋节的节令贡品和食品。

宋代月饼的普及与多样性

到了宋代,做饼的技术已经很成熟,饼的种类、花色空前繁多,饼也越做越精致。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已有“月饼”一词,但当时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并不明确。从古籍的记录来看,宋代的月饼还是一年四季都吃的普通饼,并没有很明显的时令性。不过,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疑似与月饼有关,描绘了一种小饼如同嚼月般的美味。

元代起义与月饼的传说

关于月饼,流传最广的故事莫过于元代末年朱元璋起义的传说。元朝时,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民愤极大。百姓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为了起义成功,朱元璋决定在八月十五月圆时起义,并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同时行动。他们制作了大量月饼,饼中放一张写有“八月十五杀元兵”的纸条。这月饼制成后,很快成功传递到各地起义军手上。到了中秋节,起义军按照纸条上的时间纷纷起义,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来,人们每年八月十五都吃月饼来纪念起义军的胜利。因为月饼的形状与月亮相似,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至今。

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

明代月饼与中秋团圆的象征

明朝时,月饼在典籍里终于大量出现。这时的月饼不仅是圆的,寓意团团圆圆,而且只在中秋节期间食用,成为人们祭月的必用贡品、馈赠亲友的必备食品。距今约500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西湖游览志馀》记录了月饼成为“团圆饼”的来历:“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

明朝万历年间的《宛署杂记》则记载了当时中秋甜口月饼习俗在北方民间的普及:“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明朝时月饼种类已经很丰富了,贵族专享的月饼更是精致无比,如“月宫符,画成玉兔瑶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

清代月饼的专业生产与多样化

到了清代,月饼已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为专业生产,无论是花色还是品种都有增多。清代袁枚是个美食家,专门写了一本《随园食单》记录美食,对月饼也颇有研究。书里不仅介绍了众多月饼的名称,还记述了月饼的制作方法。当时的月饼已经有了多种口味和馅料,如五仁、豆沙、莲蓉等。五仁月饼在200多年前的袁枚那里,还是来自高官家的富贵月饼。

清代中秋节的仪式感也是推动月饼普及的重要动力之一。溥杰曾经回忆小时候醇亲王府的中秋“供月”风俗:“八月中秋那天更是非大

相关下载